本書內容共分四章,包括:“對與錯—宇宙意義的線索”“信念”“行為”“人格之上”。具體內容包括:人性法則;若干異見;人性法則的真實性;法則背后是什么;我們不安的理由等。
本書主要就玄武信仰的源起與演變、玄武原始形象與其審美造型、玄武信仰與周桃故事的互染及周桃斗法故事的藝文演出及其流變等作歷時性的追蹤,以期詮釋玄武信仰源起與流變的內外動力。
古代米諾文化通常被視為古代希臘文明的鼻祖,但本書卻表明,米諾時代的克里特與其地中海東部的近鄰保持著一種頻繁而有力的互動。傳統(tǒng)觀念認為,古克里特人是古希臘人引以為豪的土著祖先。與此恰恰相反的是,南諾·馬瑞納托斯將古代克里特置于地中海東部世界的語境中,對其做了重新考察。本書作者通過分析米諾神話圖像體系及其與敘利亞、安納托利
本書中運用人類學神話研究方法,針對神話傳承集團的祭祀儀式、神話表達的神圣性含義等展開深入探討,嘗試聯(lián)系傳承集團的生產(chǎn)活動和政治活動解開隱藏在神話中的“歷史密碼”。在考察巫俗神話版本及變異情況的內容中,分析各類神話的結構和含義;在研究建國神話、佛教傳說中的天神與水神矛盾關系過程中,揭示出韓國神話的“天神-水神信仰體系”;
本書的研究對象為國內外學者在認知領域取得的突破性成就,比如神話圖像與權力的建構、神話思維與科學思維之間的關聯(lián)、神話與生物社會學之間的關系、神話與文明起源等等。通過對國內外認知神話學前沿性成果的研究,書中深入闡釋了神話理念與神話思維對于人類認知系統(tǒng)的塑造性作用,以及認知世界對神話理念的繼承與編碼。
本書主要介紹了結構主義神話學的主導思想與研究范式,同時展示了國內外學者對該理論的批判與反思。本書采用理論介紹與個案研究相結合的方式,較為全面地展示了結構主義神話學理論演變的軌跡,同時以詳實的案例展現(xiàn)了該理論在中國的接受狀況和變化情況。
本書是對當代中國口承神話的傳承與講述現(xiàn)狀進行實地考察的結果。依據(jù)來自田野調查的第一手資料,集中探討了以往研究中很少關注的問題,生動地展示了古老的神話如何在當下語境中被講述和表演,如何被人們主動地、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傳承和建構,并揭示了神話與中國社會、政治、歷史之間的互動關系。
本書是國內第一部系統(tǒng)梳理希臘神話研究成果的論著,旨在回顧西方神話學在20世紀以來所走過的學術道路,對其理論與方法演變軌跡做出較為全面的介紹與闡釋。全書的一個核心話題是“究竟什么是希臘神話”。本書圍繞此重點探討了希臘神話的起源,希臘神話的意義,希臘神話的結構與功能,希臘神話的傳承等等。
本書內容包括:達摩廓然、趙州至道、馬師不安、德山挾復、云門好日、翠巖眉毛、趙州四門、睦州三喝等。
本書以大崇教寺僧人及其后代的經(jīng)濟活動為主,包括土地執(zhí)照、名冊、置產(chǎn)簿、收租簿、字據(jù)、合同等。詳細記錄了大崇教寺土地來源以及“祖遺”“自置”“香火地”的交易史實。不僅直接反映了岷州地區(qū)的歷史文化變遷,更與寺院經(jīng)濟的發(fā)展息息相關,極大地補充了大崇教寺僧人的歷史活動,使寺院興衰發(fā)展的過程更加生動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