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倫理道德之思:《道德與文明》論文集萃
最近幾十年,西方哲學界掀起殘疾研究熱。相關學者從社會建構論、后結構主義、現象學、新唯物主義和后人本主義等立場對殘疾問題作了多維度解讀,反思和批判了關于它的舊有觀念,修正了一些習以為常的理論預設。其中的主要觀點是,殘疾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個人的醫(yī)學或生物學問題,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某種異常、偏差和缺陷,它實際上具有社會構成性,也
本書主要包含余紀元的重要學術文章。在柏拉圖亞氏研究方面,主要包含柏拉圖回憶說、理念論、通種論、正義問題,亞里士多德的存在論、形而上學、幸福概念等相關問題。在中西哲學比較研究方面,主要涵蓋余紀元教授對德性倫理學、中國哲學的處理,比如“新儒學的《宣言》與德性倫理學復興”“遵循自然的生活:斯多葛學派與道家”“陳康與亞里士多德
我們的一生要想有所成就,做對關鍵性的選擇至關重要。 《事實》作者漢斯·羅斯林因為年少時的一個承諾,遠赴莫桑比克從事醫(yī)療援助,從非洲回來后,又花了數十年時間研究在非洲遇見的罕見疾病,并由此成為這個領域的權威,之后又決定將他所觀察到的這個世界的發(fā)展變化,以可視化的方式,推介給更多人。那些他所遇到的人和碰到的事
《新100個基本》分為二大部分:前半部為工作的100個基本、后半部為生活的100個基本。 什么是必要的事,不必要的事,應該做的事,不該做的事,有哪些該學的東西,該改善的地方,該挑戰(zhàn)的領域。經歷成功與失敗后,松浦邊思考,邊將確信工作的基本點收錄其中。 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為了讓社會變得比現在更好,我能做哪
千百年來,幸福都是人類畢生追求的目標,也是美好人生的一項衡量標準。幸福是否真的具有如此重要的價值?豐衣足食、功成名就、笑口常開、自得其樂……什么樣的生活狀態(tài)才稱得上幸福?幸福的程度可以被精確測量嗎?在這本內涵豐富的小書中,作者丹尼爾·M.海布倫博士用幽默平實的語言詳解幸福的內涵
小確幸、正念、心靈治愈、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活在當下......我們感受到的這些幸福果真是真正的幸福嗎? 《真正的幸!穼ο嘈沤疱X就是幸福的物質主義幸福論、追求瞬間快感的享樂主義幸福論、只關心個人幸福的心理學這三者進行了無情的批判。作者本人作為一名心理學家,呼吁主流心理學應該向著造福社會的方向進行轉變。 同時,作者在書中
要過上幸福的生活,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不動心(ataraxia),一份來自伊壁鳩魯主義的焦慮解藥。 -- 人們一直在思考,幸福生活的要素是什么。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的回答很簡單:快樂。我們真正想要的是快樂。但是,人們往往將他的享樂主義與饕餮和頹廢的自我放縱聯系在一起,這種誤解與伊壁鳩魯所的實際思想相去甚
德米安是個焦慮而迷茫的年輕人,對自己和世界充滿了好奇,又時常無法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包括學業(yè)、愛情、人際關系等。他不斷質疑自己,也迫切地希望了解自己。于是,他找到了完形學派的心理治療師豪爾赫。豪爾赫的治療風格十分獨特:每次見面,他都會給德米安講一個故事。從古代到現代,從宮廷到民間,這些看似簡單卻蘊含著豐富哲理的故事
本專著主要研究內容包含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理論來源、發(fā)展軌跡、內在結構及其新時代的價值。通過運用比較方法、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的方法、從后思索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突出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整體邏輯,澄明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傳統(tǒng)幸福觀和中國共產黨百余年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實踐歷程闡釋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