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形象史學》第三十三輯,《形象史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辦,是CSSCI來源集刊!靶蜗笫穼W”,是指把形與象作為主要材料,用以研究歷史的一門學問。本輯有器物研究、圖像與形象、壁畫研究、地理圖像、考古札記等五個欄目,兼具圖像與實物、文獻與考古的研究文章。上至上周,下至明清,所跨時段較長。入選的文
這是一本介紹瑪雅文化的通識歷史類讀物。本書是“紙上博物館”系列圖書中的一本,由法國考古學家克勞德·鮑德斯和藝術評論家悉尼·畢加索共同撰寫。在長達三個世紀的時間里,人們在美洲的森林深處不斷發(fā)現(xiàn)瑪雅遺跡,但瑪雅之謎卻愈發(fā)撲朔迷離。直到19世紀,人們才開始對這些遺址進行系統(tǒng)研究,采用攝影、翻模和發(fā)掘等方式,逐步揭開這段消失文
人物傳記。本書是“紙上博物館”系列圖書之一。畢加索是現(xiàn)象的思考者、觀念的創(chuàng)新者甚至是滿懷政治理想的斗爭者,他比任何人都更能“生活”在他的世紀。他是一個活在新聞頭條里的公眾人物,他也是一個“兇猛”、隱秘、變幻莫測的人物。本書講述了一個在二十世紀留下火焰印記的藝術家的命運,更刻畫了他的藝術宗師之路。毫無疑問,畢加索對美術的
這是一本知識普及類圖書,介紹了雕塑家羅丹的生平及藝術成就。本書貫穿著羅丹的雕塑事業(yè)的坎坷成名史、感情經歷、對名作的卓見和創(chuàng)作的喜悅、點滴的自省、與同時代的藝術家、作家們的交往,文風通俗簡潔,搭配多幅羅丹作品的彩圖,可幫助讀者更加豐富地欣賞羅丹的藝術之美,思考藝壇之外的事理。
考古文化類讀物。本書是“紙上博物館”系列圖書之一。講述了自1802年至今的關于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發(fā)現(xiàn)和楔形文字解譯,以及尼尼微、巴比倫、亞述、瓦爾卡、尼普爾等節(jié)點文明陸續(xù)浮現(xiàn)于世的經過;是對兩河流域的古文明發(fā)掘成果的一次總結式回顧,對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以及前后左右的伴生文明的一次梳理。作品將發(fā)掘和破譯文明的節(jié)點一
本書是“紙上博物館”系列圖書之一。居里夫人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兩項諾貝爾獎的人,而且是在兩個不同的領域。本書以圖文結合的方式講述了瑪麗·居里從一個普通女孩,因為強烈的追求真理的渴望,通過不懈的努力成為法國第一位女教授,并最終在科學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把一生都奉獻給了她的理想的經歷。本書不僅對瑪麗·居里這位20世紀初的女性
本書是“紙上博物館”系列圖書之一。本書講述了音樂家貝多芬充滿暴風雨的一生和無與倫比的天才創(chuàng)作。貝多芬生于音樂世家,他很早就表現(xiàn)出了演奏和作曲的天賦。盡管遭遇耳聾、愛情和家庭失敗的沉重打擊,他還是創(chuàng)作了極其豐富的作品: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十六首弦樂四重奏,九首交響曲,一部歌劇,兩部彌撒曲……在這本書里,貝多芬和他的音樂一
本書是“紙上博物館”系列圖書之一。追溯了愛因斯坦的生命歷程,他的人生只受到一句格言的影響,那就是“思想的快樂”。全書正文分為8章,從愛因斯坦的生平故事談起,在經歷了許多挫折之后,愛因斯坦終于承認:他在思考的鍛煉中找到了承受生活苦難的力量,從而奠定了他的思考的一生,以及從中獲得的源源不斷的快樂。本書附加大量插圖以及輔文,
弗洛伊德是奧地利的精神病醫(yī)生、心理學家,他毫不動搖地結束了思想中一些頑固的黑暗。通過精神分析,他為21世紀的人類開辟了一個新的空間。本書介紹了其生平及其思想的偉大階段,除了弗洛伊德為發(fā)展精神分析學與同時代學者進行的交流探討,還有那個對思想禁錮頗深的時代對其研究的影響。
此稿件為一本人物傳記,莫扎特以神童的姿態(tài)進入音樂界,成長為著名的作曲家,但最后希望破滅,逃離薩爾茨堡。在他短暫的一生里,留下了六百多首音樂作品,成為古典音樂界不朽的明星。本書將藝術家生平和音樂專業(yè)知識融合敘述,立體呈現(xiàn)了這位音樂天才對人類音樂發(fā)展的貢獻。內容以論述為主,配以各種圖片、信件、回憶等輔文組成,同時正文后的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