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描繪國京譜系,書寫名家列傳,鑄就國粹精神,打造文化名片”為宗旨,以對歷史文獻進行再創(chuàng)作的理念,通過圖文并茂的評傳形式,呈現出國家京劇院歷代京劇藝術家的舞臺風光、生平事跡、藝術譜系和人格魅力。在70余年的京劇藝術實踐中,劉長瑜繼承傳統,敢于探索,善于理解,勇于創(chuàng)新,在虛心求教博采眾長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在恰當運用京
本書以“描繪國京譜系,書寫名家列傳,鑄就國粹精神,打造文化名片”為宗旨,以對歷史文獻進行再創(chuàng)作的理念,通過圖文并茂的評傳形式,呈現出國家京劇院歷代京劇藝術家的舞臺風光、生平事跡、藝術譜系和人格魅力。
《戰(zhàn)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諸國之事,主要記述了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塑造了一系列智慧超群、人格獨立、意志堅強的策士英雄形象,創(chuàng)造了一大批今人耳熟能詳的成語、寓言。《戰(zhàn)國策》不僅是了解戰(zhàn)國歷史與學習先秦散文的手資料,也是一個巨大的學習博弈、鍛煉口才、提升謀
本書較為全面地展現了大興安嶺鄂倫春社會的傳統知識體系,從道德、美學、飲食、服飾、宗教、音樂等各個方面闡釋了北方森林文化的價值,其傳統生計方式、生態(tài)理念、宇宙觀、傳統藝術、風俗體現了鄂倫春人維護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豐富經驗。
本輯收錄有關上海城市發(fā)展歷史的論文和歷史資料20余篇。有熊月之的《為官公明能耿,為學宏大實特——明代上海地區(qū)名紳王圻簡論》等“人物述評”,關于安徽旅滬同鄉(xiāng)會中的安慶人、上海大學的歷史地位等“專題研究”,《體育季刊》(1922—1924)研究等“讀檔隨筆”,以及《上海市檔案館館藏抗戰(zhàn)損失及賠償檔案概述》等“檔案指南”。本
19世紀30年代是第二英帝國的定型時期。在印度,歷經數次邁索爾戰(zhàn)爭以及馬拉塔戰(zhàn)爭,英國在印度次大陸的優(yōu)勢不再受到土邦或歐洲競爭者的嚴重挑戰(zhàn)。在英格蘭,議會改革運動之后,輝格黨式的自由主義很快通過改革東印度公司延伸至對海外帝國的治理,維多利亞時代的特質觀念——“進步與教化”——逐漸形成。托馬斯·麥考萊作為史家已漸為國人所
本書旨在以文本與圖像紀錄和梳理2023年中國當代藝術的不同面貌,編輯成冊,留存檔案。記錄2023年不平凡的歷程中具有研究價值和文獻價值的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個人藝術檔案。記錄一種存在的證據,一個時代深刻的精神印記。全書分為策展人檔案、年度藝術家檔案、年度藝術機構檔案三個版塊。約請和專題學術主旨相契合的策展人和藝術家進行訪談
本書擬對會議學術論文進行匯總、編輯,結集出版,以呈現會議成果和近年來石窟寺保護研究的新成果。2000年11月,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20年為申遺成功20周年。為此,河南省文物局、洛陽市人民政府主辦,龍門石窟研究院承辦,“龍門石窟新成果發(fā)布暨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學術交流
龍門自古為險要關隘,交通要沖,向為兵家必爭之地。因山青水秀,環(huán)境清幽,氣候宜人,素為文人墨客觀游勝地。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現存造像近11萬尊。石窟中保存有造像、裝飾紋樣、建筑、服飾、音樂等方面的豐富資料,是研究佛教藝術、造型藝術、裝飾藝術、審美思想的珍貴資料。
本書是對洛陽和河洛地區(qū)的歷史、文化和地情的解讀。在本書中,作者以隋唐時期為重點考察時段,對以洛陽為中心城市的河洛地區(qū)的政治、人物、都城、科舉、宗教、思想、文學、藝術、語言文字、牡丹、飲食、民俗、節(jié)日、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進行了多視角、多方位的解讀。本書是作者多年來耕耘河洛文化研究與創(chuàng)作的成果。作為一部歷史文化研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