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學研究》由同濟大學曾亦教授與復旦大學郭曉東教授主編,為國內首本以春秋學作為研究對象的輯刊,此為第四輯。此輯共收文章16篇,分5個欄目:公羊發(fā)微類4篇,三傳通論類4篇,春秋學史類6篇,書評書訊1篇,典籍整理1篇。30余萬字。此輯所收文章論題較為新穎,如春秋配偶等級制度、黃仲炎《春秋通說》、胡銓《春秋集善》、道南《春
此輯收錄十七篇論文。內容涉及中華傳統(tǒng)祭禮,儒家讓的文化,春秋執(zhí)政卿的文獻意義,《莊子·人間世》的幾個疑難問題等研究領域。如清華大學歷史系彭林的《中華傳統(tǒng)祭禮封建迷信說辨疑》、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李小成的《<周易>所見器物考略》、北大哲學系鄭開、馬卓文《黃帝書:源流考證與學派歸屬》等文。作者均為該研究領
《河朔訪古記》是元代學者廼賢(又作乃賢)撰寫的一部記錄、考察華北地區(qū)歷史、古跡的著作。原書已佚,今本系乾隆時期從《永樂大典》中輯出,收入《四庫全書》(現(xiàn)存有文溯閣、文津閣、文淵閣三種抄本)。此后刊本有《真意堂叢書》本、待學樓本、《完誠山閣叢書》本、《粵雅堂叢書》本等,均直接或間接來源于文瀾閣《四庫全書》本。今傳各本,均
劉整在宋元之際是一位非常有影響的軍事將領,他先后由金入宋、由宋入元,其一生經歷了宋元戰(zhàn)爭中絕大多數(shù)的重要事件,成為南宋降將仕元的典型代表。本書以劉整一生事跡為主要線索,對其經歷的宋元戰(zhàn)爭進程中的若干歷史階段和重要事件進行研究。本書在研究過程中,首先注重對歷史細節(jié)的考訂,利用零散、有限的史料對諸多模糊不清、晦暗不明的問題
《區(qū)域歷史文化研究(第十一輯)》是寧夏師范大學區(qū)域歷史文化研究院組織編纂的學術論集,收錄論文20余篇,立足地方區(qū)域文化,以服務地方文化建設為宗旨,聚焦于地方文獻整理與區(qū)域史研究、歷史環(huán)境與社會發(fā)展研究、文化遺產保護與產業(yè)開發(fā)研究等。本輯內容涵蓋了區(qū)域歷史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文學研究文獻研究等方面,從不同的視角和關注點
《水下考古》是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辦的面向水下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的專業(yè)性輯刊,此系第五輯,本輯側重收錄了水下考古調查與發(fā)掘的簡報,同時還有關于古代航海、港口,以及航海文化相關的研究性論文。近年來,水下考古研究獲得了極大進展,很多考古調查與發(fā)掘項目紛紛鋪開,本書就是這一情況的反映?梢哉f,本書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泛,反
《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隋唐五代十國史研究室、宋遼西夏金史研究室、元史研究室合力打造的室刊,集中展示歷史所上述研究室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每期并邀約業(yè)界知名人士撰寫專稿,內容集隋唐、五代十國、宋、遼、金、元史為一體,舉凡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均有專論,以大歷史、大視野的角度對中國古代進行全面考察
本書以瑤族的朝踏儀式與文獻為對象,基于歷史文獻和田野資料整理分析立論。朝踏為平地瑤祀神儀式,因地處南嶺走廊中段湘、桂毗鄰區(qū)的鐘山縣、富川瑤族自治縣與江華瑤族自治縣保留有較為豐富的朝踏儀式和文獻資料,作者特選擇此三縣作為主要的考察地點,重點對朝踏的儀式過程和歌本文獻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和研究,內容扎實,圖文資料豐富,對構建多
本書以商周族群遷徙與早期地名、國族名變遷為研究主題,分為六章,主要內容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嘗試確立探索商周時期族群遷徙的研究路徑,即利用典籍與出土文獻中直接和間接的敘事性文字、隱性的地名線索、帶有傳說性質的族群譜系和人物遺跡、考古學文化遺存及出土信息明確的族氏銘文材料進行綜合研究。第二部分從語言學和歷史學角度,首先考
本書主要收錄湖北江陵九店墓地56號墓、621號墓出土的竹簡,前者出土簡205枚,內容與稱量農作物及數(shù)術有關;后者出土簡均為殘簡,從內容來看是古佚書。九店楚簡是了解當時社會、文化和思想觀念的重要資料。書稿針對九店楚簡的內容,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吸收新的研究成果,重新整理原文釋文;二、擇取釋文中的重點與相關文獻進行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