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國——玉成中國一萬年》是一本以玉文化遺址及典型玉器呈現(xiàn)中國萬年玉文化的通識讀本。書中介紹了查海、紅山、仰韶、凌家灘、良渚、龍山、殷墟、三星堆等30余處史前及夏商時期的遺址,以及上述遺址所出典型玉器的造型、工藝、用途等,反映了古人的精神信仰并呈現(xiàn)了玉文化的傳承和交流。本書由上海交通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葉舒憲擔任
本書糾正了長期以來西方學界所持二戰(zhàn)史觀的種種偏見,超越了冷戰(zhàn)思維,否定了以西方為中心的二戰(zhàn)史觀。在戰(zhàn)爭起點上,該書采用了中國主張的以1931年“九一八事變”為起點的十四年二戰(zhàn)史的觀點,從而肯定了中國在二戰(zhàn)中的地位和作用;該書在肯定美英蘇盟國在歐洲戰(zhàn)場和太平洋戰(zhàn)場的作用的同時,也對中國、北非、東南亞、中東等各國各地
500余年前的1517年,西班牙人征服了新大陸,開啟了在當?shù)氐闹趁窠y(tǒng)治,他們不僅帶來了槍炮、疾病與宗教,也帶來了歐洲人書寫歷史的方式。為了推行法令,西班牙人必須知道當?shù)厝说牧曀,了解當(shù)厝说倪^去,但他們卻對當?shù)厣鐣粺o所知。 對印第安人來說,歷史和時間是什么?彼時,時間還不是一個放之四海
《郭沫若研究》為郭沫若紀念館主辦集刊,本輯為第19輯,收錄論文凡21篇,文獻輯佚2篇,涉及史學研究、文學研究、古文字學研究、翻譯研究、思想史研究以及史料辯證等諸多領域,內(nèi)容豐富。其中,《關于郭沫若的楊朱研究考察》梳理、辨析、綜合考察了郭沫若的這些論述,讓人們能清晰地了解郭沫若對楊朱這一重要學派的評價,對于改變當今已被嚴
他是曠世的天才,25歲已是哲學和神學雙料博士,38歲成為醫(yī)學博士,一生共獲得10個榮譽博士學位。他是音樂的大師,管風琴演奏家和修復者,其巴赫傳記引人進入神圣的秘境,激起現(xiàn)代巴赫復興的浪潮。他是仁厚的醫(yī)者,熱帶叢林里救死扶傷的“非洲之子”,20世紀人類良知的代表,195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阿爾貝特·施韋澤,劃時代的人道
本書為《新史學》第十七卷。20世紀中葉以來,史學研究深受“語言學轉(zhuǎn)向”(linguisticturn)之影響,探尋絕對歷史真實的可能性受到質(zhì)疑,歷史作為表象(representation)的價值和意義日益凸顯,概念、記憶、書寫成為備受“新史學”研究者關注的議題。本書聚焦歷史事件之記憶和書寫,探究歷史真實與歷史表象之關系
本書作者主要利用清宮內(nèi)務府檔案和臺北、北京兩地故宮博物院藏品,將重點放在引領時尚的幕后,圖文并茂地闡述毛皮、冠服、西洋紡織品、珊瑚、金銀器、佛寺鍍金器物、金屬祭器、佛像等清宮寶藏與工藝技術及中外貿(mào)易關系,呈現(xiàn)乾隆時代清宮的美學、時尚、技術,并闡釋外來物質(zhì)文化的擴散歷程,從一個特殊視角揭示了清代宮廷時尚是如何影響社會的。
昭宣時代是西漢歷史的重要轉(zhuǎn)折時期,其史實主要記載在《漢書》中!稘h書》素以古奧淵雅著稱,直接閱讀《漢書》原文,對現(xiàn)代的讀者來說是很困難的。本書作者涂盛高先生嘗試以古文來敘述這段歷史,保留了《漢書》原汁原味的風格,可以作為閱讀《漢書》的入門讀物。本書名為推演,一些敘述逸出《漢書》記載之外,包含了作者對歷史的大膽假設和想象
維也納,位于多瑙河畔,是奧地利的首都與最大的城市,也是歐洲主要的文化中心,以“世界音樂之都”之美譽享譽全球。歷史學家埃德加·海德爾博士,以其十余載研究、廣博的學識,在這部作品中,為讀者詳細描繪了維也納從羅馬時代至今,跨越兩千多年的輝煌發(fā)展歷程。本書精心挑選了150余幅繪畫、照片及手稿,每一幅都是對維也納歷史與文化的深刻
本書共分七章,回溯了北大荒的開發(fā)建設歷史,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跡,北大荒精神的基本內(nèi)涵、傳承發(fā)展,闡析了新時代北大荒的使命變遷、獨特地位等,對北大荒的奮斗史與鑄就歷程進行了系統(tǒng)而翔實的闡釋。全書重點論述了新時代北大荒的發(fā)展途徑與重要價值。本書兼具理論參考價值與實踐參考意義,有助于干部群眾在深入認識與理解北大荒發(fā)展歷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