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作者的博士學位論文,浙江省社科規(guī)劃后期資助項目。西湖文化景觀是世界文化遺產,城市烏托邦是人類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的一種愿景。本書借用西方公共性與烏托邦的思想理念,提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烏托邦元素,用于西湖文化景觀的公共性闡釋,以及西湖審美文化的解析。以西湖文化景觀的烏托邦性如何形成為切入口,在中西方烏托邦思想的
桑兵,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近代現(xiàn)史研究領域的領軍學者,學術視野廣闊,F(xiàn)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本書收集作者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前沿性的專題研究15篇,按各自涉及的范圍、領域,編輯而成。涉及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方法論、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中國近代學術史、近代中國
本套書《圖說人類文明史》共16冊,本書是其中一冊《古希伯來文明》。本書以圖解的形式,用精彩的說明性繪畫、圖示和簡明的語言,圖文并茂、形象生動地詳細介紹了古希伯來文明的發(fā)展歷程、所處地域,在經(jīng)濟、軍事、文化、藝術、建筑等各個方面的特點。全書分為4個章節(jié),分別從歷史和社會組織、社會和日常生活、神話與信仰和文化遺產四個方面進
此書為一系列浙大老先生學術年譜之一種。王元驤(1934年至今)為當代文藝學、美學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學術研究中,他既是當代文藝學、美學研究發(fā)展的見證者,更是積極主動的參與者、建構者。對其學術經(jīng)歷的編年梳理,不僅對王元驤本人學術思想的研究至關重要,也對中國當代文藝學、美學的發(fā)展研究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該
朱元璋率領群雄平定江南,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王朝。一方面,他勤政愛民,修養(yǎng)生息,編戶齊民,推行科舉,治貪打黑,使明朝漸漸步入正軌,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另一方面,他晚年喪子,為了子孫后代能夠穩(wěn)坐大明江山,制造胡藍之獄,殘暴屠戮功臣。本書以史料為基礎,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向讀者講述朱元璋治理下的洪武時代。 朱元璋到底有沒有“火燒
本書對大昭寺、小昭寺、布達拉宮這三座地標性的建筑群進行了述評,彰顯了其在整個拉薩傳統(tǒng)建筑體系的重大意義。
本書譯自日本學者川和康三的自選集,匯集了其多年來對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其人其文其事的研究成果。書稿以傳記體例沿時間線進展,在杜甫漫游諸國、立身求官、旅途漂泊、輾轉戰(zhàn)火的人生經(jīng)歷間,穿插講述了其文的“沉郁頓挫”,其人的“堅貞拙愚”,尤其深入挖掘了杜甫在苦難人生中的種種抗爭不棄,視其為杜甫文學意義之最終。此外,書稿還不時提及同
本書譯自日本學者川和康三的自選集,匯集了其多年來對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人生履歷和文學成就的研究成果。白居易,字樂天,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力主“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主張著眼現(xiàn)實、抨擊時弊,在中晚唐江河日下的世風中,具有非凡的進步意義。本書以“知人論世”起底,在白居易其人的
葉圣陶日記始于1910年,留存下來有1910年11月至1916年5月,1939年5月至1988年2月,前后共55年約有700多萬字。作為我國現(xiàn)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編輯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葉圣陶日記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我國現(xiàn)代日記中,就“量”而言,像葉圣陶日記這樣年代長久、且不間斷(1939年5月至1988年2
本書講述的是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作出了全國支援西藏的重大決策,部分對口支援西藏的青島援藏干部基于自己在援藏工作中的親身經(jīng)歷,書寫成文,匯成此書。本書凝聚著歷任援藏干部的心血和汗水,具有“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作用,書中歷任援藏干部基于自己在援藏工作中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感,從參與者的視野出發(fā),對援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