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綜合考古學、地理學、文獻學的材料,對中國中原與周邊地區(qū)的文化互動、交流路線進行了綜合研究。側重考察早期文化交流的道路,深入研究了通道中的中轉站、控制點等,探討了其在交流通道中的樞紐作用;同時考察了交流通道運輸傳播的資源、物品。從文化互動通道的角度探索中國中原地區(qū)早期國家的形成,擴展了有關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的模式與動
春秋是中國文化的爆發(fā)期,這是一段中國歷史上鮮有的百家爭鳴、思想活躍的黃金時代,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等輪番登場。春秋不僅積淀了中華文明的精華,同時也代表了中華文明的高度。春秋也是一個大變局時代,對欲望的追求導致骨肉相殘、爾虞我詐,伴隨著的是對規(guī)則的破壞、是人性惡的一面的爆發(fā)。春秋時期,是舊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努力建
本書分18章生動記敘了許業(yè)培一生如同蠟燭毀滅自己、照亮他人的感人事跡。
《[乾隆]來鳳縣志》十二卷,清林翼池修,清蒲又洪纂,民國抄本。志分十二卷,卷首另收施南府知府王如瑾序,林翼池、蒲又洪自序,凡例四則,目錄,卷末有來鳳縣尉張成?及董天祥跋、修志姓氏!禰康熙]卯峝司志》五卷,清向舜修,清向子奇纂,清宣統(tǒng)二年(1910)抄本。是志為記錄土家族土司的專門志書,志分六卷,志前未列纂修人員,亦無
《[道光]施南府志》三十卷首一卷,清道光十四年(1834)刻本。牌記鐫“道光丁酉孟秋施南府志揚州府東街張有耀齋刊”。志分十門,內容依次為疆域志、建置志、典禮志、食貨志、武備志、官師志、選舉志、人物志、藝文志、雜志。卷首收邑令王協(xié)夢、前知府吳式敏、湖北督學使者王贈芳、主纂人羅德昆所做序文四篇,《例言》八則,目錄,另載舊志
香溪又名昭君溪,是長江三峽西陵峽段北岸匯入川江最大的支流。本書從全流域的視角首次提出香溪文化的概念,提出香溪符合流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一般特征,是長江母文化的一個有特色的分子。書中以流域文化和地域文化基本理論為經(jīng),以香溪文化的構成要素為緯,全面梳理了香溪文化的歷史地理特征,香溪文化與楚文化、巴文化、蜀文化的關系,香溪文化
本書對近代以來新鄉(xiāng)科教文化的發(fā)展歷程進行了初步分類梳理與探索。全書分為近代新鄉(xiāng)的科教文化事業(yè)、當代新鄉(xiāng)的企業(yè)與科技、當代新鄉(xiāng)的農業(yè)與科技、當代新鄉(xiāng)的交通通信與科技、當代新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當代新鄉(xiāng)的體育事業(yè)、當代新鄉(xiāng)的文化事業(yè)、當代新鄉(xiāng)的衛(wèi)生事業(yè)等八個部分。全面反映了豫北名城新鄉(xiāng)作為一座常新之城、創(chuàng)新之城的科教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