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翹先生是著名應用數理學家,在近百年的人生歷程中,他追求科學,心系祖國,為科學事業(yè)和中國的人才培養(yǎng),貢獻了畢生精力.本書通過作者對世界著名的應用數學大師林家翹生前的多次采訪和有關資料的收集整理,回顧了他八十年里在數學、流體力學和湍流理論、天體物理學和星系密度波理論及蛋白質結構等多學科多領域的科學探索和人生經歷,和他為
本書諸文,大多與隋唐禮俗與信仰相關。上篇討論了隋唐國家對于宗教儀式的控制,分析了佛教對中國古代積敵軍之尸為“京觀”的傳統(tǒng)之改造,并結合新出《竇琰墓志》與唐代小說集《冥報記》的相關記載,考察了《金剛經》對唐初社會的深刻影響,又利用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來分析唐代西州道教的發(fā)展。下篇是書評與綜述。所評之書,多為唐代禮制與信仰方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作者方志遠關注明代歷史數十年,對此有深入的研究,試圖說明明代社會有一個由洪武、永樂時期的冷峻冷酷,到成化、弘治時期的自由開放,再到隆慶、萬歷時代的腐朽,以至走向衰亡的過程。本書的研究既有關于明朝的具體方面,如“傳奉官”的身份與職業(yè)特征、“毋得任戶部”考,也有關于歷史學研究的方法論討論,如
本書是2020—2023年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與南京博物院合作開展的“江蘇六朝石刻病害調查與病害防治關鍵技術研究”課題研究成果之一。全書對32處江蘇境內分布的六朝石 刻開展了現狀調查,針對六朝石刻出現的開裂、脫落、溶蝕、粉化、龜裂、微生物污染等主要病害進了統(tǒng)計記錄,并對石刻的風化程度、微觀形貌、成分分析、環(huán)境因素等進行了
本版《史記》由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當代《史記》研究的翹楚張大可教授導讀、注釋和翻譯。本書特點是對《史記》作了全新的技術處理,有五體說明,單篇題解,篇中有結構段意;注釋部分對分段、標點重新疏理體例創(chuàng)新;譯文部分使白話本更貼近司馬遷的原創(chuàng),體現了五體結構紀傳體的魅力所在,不只是機械的古今語言轉換。本書序言及書后五個附錄,展
本書按照文本敘述順序共分為十一個部分:緒論、冀州賦貢研究、兗州賦貢研究、青州賦貢研究、徐州賦貢研究、揚州賦貢研究、荊州賦貢研究、豫州賦貢研究、梁州賦貢研究、雍州賦貢研究和參考文獻。
文化十二講系列叢書(包括《中國文化十二講》《江南文化十二講》《嶺南文化十二講》《大運河文化十二講》等)。本書介紹明清時期的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杭州府、嘉興府、湖洲府、江寧府和鎮(zhèn)江府等八府和太倉直隸州。分為上、中、下三編,上、中為分別是古代和近代江南的歷程,為縱向;下編為專題,如飲食、服飾、民風、藝術等,為橫向。全書
楊永發(fā),現為上海市社區(qū)文化服務中心副主任,長期從事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上海市攝影家協會會員、上海市藝術攝影協會理事、人文攝影旅行家。本書以數千年前的“絲綢之路(南路)、海上絲綢之路和萬里茶路”為主線,以沉淀和凝聚在這些歷史文化遺產上最具中國元素的“文化符號”為焦點,以挖掘和提升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和博大胸懷為核心,從
本書發(fā)掘福建倉山作為中西交匯點深厚的文化底蘊,重現倉山歷史,弘揚中外民間友誼,促進國際交流,展示福州倉山老派的風華,有閱歷的雍容典雅和深處的國際親和力。研究對象包括蒼山近現代學校、醫(yī)院與出版業(yè),寫法上采用歷史學、社會學與翻譯學的跨學科方法,形成新形態(tài)漢英雙語著作。本書基于耶魯大學的珍稀歷史檔案,結合當代的境況,形成歷史
科學發(fā)展離不開廣大科學工作者,尤其是科學家的努力。如何更好地發(fā)揮科學家的作用,從而使中華民族復興之路走得又快又穩(wěn),通過閱讀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的生平和成長經歷,我們或許從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們的個人成長背景是怎樣的?他們經歷了怎樣的求學過程?學術生涯中取得了哪些成就,為中國科學做出了什么貢獻?他們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