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謝飛潛心整理其父謝覺哉的家書選,選編了謝覺哉從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的118封家書。分為:第一輯“致何敦秀夫人、兒女及家鄉(xiāng)親人”,包括1920至1940年代、1950至1960年代;第二輯“致王定國夫人及兒女”,包括1950至1970年代,和第三輯“致家鄉(xiāng)干部及友人”,包括1950至1960年代。
《教務雜志》是西方人在華創(chuàng)辦的長達七十四年的英文刊物,其不以傳播西學和西方文明為業(yè),相反卻致力于幫助西人了解中國社會及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因此該雜志發(fā)表了相當數量的關于中國歷史文化的文章。本書注目于該雜志對中國歷史的研究,原原本本再現晚清以來在華西方人的思想、活動軌跡,呈現來華西人群體接觸和詮釋中國歷史文化的知識歷程,以
本書系主要從不同國家和地區(qū)之間概念的互動關系來揭示東亞區(qū)域內現代性的異同。“概念史”是指一種基于普遍觀念來撰述歷史的方式。從概念史的角度來看,概念由詞語表出,但比詞語有更廣泛的意義;一定的社會、政治經驗和意義積淀于特定的詞語并被表征出來后,該詞語便成為概念。概念史關注文本的語言和結構,通過對歷史上主導概念的研究來揭示該
本書分為世界史學術名著精選精讀、世界古代中世紀史、世界近現代史三部分,內容包括:古代中世紀印度史、古代希臘史、古代羅馬史、中世紀西歐史、中世紀東歐史、中世紀伊斯蘭史、中世紀東亞史、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綜合、近代西方的崛起等。
本書講述了1870-1930年代的成都日常生活記憶。講述了成都這座城市從傳統(tǒng)生活進入現代的故事。它為我們精心描繪了聽戲、泡茶館、逛廟會、節(jié)日慶典等活動,以及小販、挑水夫、工匠、剃頭匠等各種身份的人,在這座城市中為生活而做出的努力。本書從微觀史角度,以通俗生動的語言,讓我們看到成都歷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變遷,并留下深刻的
“大觀南京”科普叢書(第二輯),一套四本,包括《南京的城門》《南京的書店》《南京的非遺》《南京的鴨饌》。本科普叢書的目標是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讀者介紹南京這座歷史悠久、文化繁榮的城市。通過以南京的特色元素為主題,深入探索南京的歷史、地理、文化和名勝古跡,強調可讀性和趣味性,以圖文形式激發(fā)讀者對南京的興趣。本書介紹南京著
本書全面介紹了中國人在生活、工作、社交等方面所講究的規(guī)矩。書中以非常通俗易懂的語言,詳細闡述了中國人的各個方面禮儀文化、人際關系、職場禮儀、風俗等方面的知識。
本書是英國著名傳記作家漢弗萊·卡彭特撰寫的權威奧登傳記,在奧登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書中首次披露了大量珍貴材料,包括奧登的信件、日記、筆記以及青年時代的未刊詩作。通過對這些材料的細致研究與平實嚴謹的記述,作者完整展現了奧登作為一個詩人和一個時代見證者的傳奇經歷,打開了一個隱秘的文學和心靈世界:詩人對生活與愛的
本書將帶領讀者在四年內歷經三朝,直面兩個皇帝的暴崩。無后的困擾,瘋癲的沖擊,還有簾幕后參與決策的太后在女權不彰年代的低吟,以及忠奸之辨下宰臣的迥異命運。 本書從仁宗崩逝前的宮婢韓蟲兒詐孕案寫起,結合皇帝、皇后、侍衛(wèi)、宰輔、諫臣多重視角,以偵探小說的筆法,力圖撥開仁宗選定接班人反復之謎,展現嫡長子繼承制
本書從《紅樓夢》文本出發(fā),對作者曹雪芹的思想進行溯源。以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對應的主要情節(jié),小說中的神話故事、宗教意象描寫等為分析對象,研究其中所蘊含的深刻寓意,以及其中所寄托的作者曹雪芹的人生理想和世界觀。本書作者朱淡文主要從事明清文學與詞學研究,是學養(yǎng)深厚、著作等身的曹紅學大家,本書是我們認識曹雪芹的一個窗口,不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