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么愛科學院士講給孩子的故事》是一部面向青少年讀者的科普讀物,為院士系列叢書的第二部。內容分為院士開講和科學人生兩部分,院士開講部分,院士從各自領域出發(fā),采取圖文、視頻的方式,讓廣大青少年近距離接觸前沿科技知識,內容涵蓋物理、化學、生物、地球能源、交通等學科的重要主題;科學人生則記述了8位院士走上科研道路的點滴瞬
《鄧稼先:知識分子的榜樣》以回憶錄的形式,聚焦鄧稼先的高尚品格,收入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及鄧稼先的家人、領導、同事等的回憶文章,共30余篇。本書記錄了著名科學家鄧稼先的生平事跡和思想歷程,展現(xiàn)了鄧稼先作為一位偉大科學家的精神風貌,包含大量回憶性細節(jié)描寫,通過不同視角、不同側面,講述了鄧稼先的成長
本書是以闡述大國工匠為主題的通俗理論讀物。全書共包括五章內容,分別論述了工匠及工匠精神的歷史緣起與發(fā)展邏輯,工匠精神的內涵特征與具體表現(xiàn),工匠精神的時代價值與重要意義,培養(yǎng)工匠精神面臨的困境、挑戰(zhàn)及其成因,以及大國工匠與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徑等內容。
本書是經典與解釋輯刊第64期。本期論題是歐洲歷史上的世俗化之爭,F(xiàn)代歐洲的形成,常常有一種說法,即所謂世俗化的過程。關于這一進程,著名的思想史家洛維特認為,現(xiàn)代化的進步學說將神話中歷史的實現(xiàn)模式進行世俗化并加以實踐,但這是一種偏離,是一個危險且前所未有的幻象。這個判斷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引起布魯門伯格的反對。布魯門伯格
關于本系列: 有這樣一批人,他們是時代的先鋒,是國家的脊梁,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魂,也是每一個青少年的人生榜樣。他們平凡而普通,但是,卻有著崇高的人格和偉大的胸襟。 本叢書講述的是中華先鋒人物的故事。國內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們用充滿濃郁童趣的美文,描述了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感人細節(jié)、豐富的心靈世界和在共和國發(fā)展歷程中閃光的足跡。
本書是著名學者陳村富的人生小傳。作者以序言中的三條書蟲寄語和自我解讀為綱,以親身經歷和文字材料來詮釋。上編歷時敘述一生重要經歷,下編為上編所述所論的史料補充。全書圍繞人文學者三不三言這一軸心,本著與人為善、維護他者和一切向前看的精神陳述真實情節(jié)。作者認為,一個時代的學術研究史是這一時代眾多個體一起書寫的總匯,撰寫個人的
本書涉及中古時期(九至十三世紀))內陸歐亞西部的歷史,包括黑海里海地區(qū)、多瑙河中下游乃至向西延伸至巴爾干半島,即東歐和東南歐。在這五百多年里,匈牙利人、佩切涅格人、烏古斯人、庫蠻人和蒙古人等游牧民登上歷史舞臺,從東向西遷徙。本書探討了這五支游牧民的名稱和族裔構成、經濟和生活方式、社會和政治組織、宗教信仰和實踐、政治演變
歷史知識的客觀性問題,是史學理論在其不同發(fā)展階段和各種理論范式中一直關注的核心問題,本書是有關新實用主義對歷史客觀性進行最新論證的一項考察和研究,是近幾年國內史學理論界就這一論題所作的難得的很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作者將具體研究對象置于更廣泛的學術史脈絡和關鍵性理論問題論爭譜系中來加以考察,一方面梳理了英語世界史學理論領域
福州又稱閩都,是福建省會,也是福建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從建城到如今的數(shù)千年間,留下了不計其數(shù)的人文勝跡與古建遺徽,現(xiàn)有世界遺產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處,另有許多省級及市級文物。本書通過對福州現(xiàn)存的古建筑進行一次全方位普查和整理,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福州的生動實踐情況,也旨
本書中陳德昌教授回憶了自己的一生:從經歷戰(zhàn)亂逃難的兒童時期、熱愛讀書選擇了醫(yī)學、一直到師從協(xié)和曾憲九恩師后在創(chuàng)建ICU、發(fā)展壯大中國危重病醫(yī)學的不懈奮斗之路。有對家人,恩師、對與他一起工作奮戰(zhàn)的團隊,對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優(yōu)秀的醫(y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平臺的感恩和感激之心;也有對生活、醫(yī)學生涯、閱讀隨想等諸多精彩的感悟。主要內容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