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政區(qū)地理三探》是關于清代政區(qū)地理研究的論文合集。本書是新修《清史·地理志》、《清史地圖集》項目組成員的階段性成果匯總,亦是清史地理研究學術前沿的成果匯總。書中共收錄已公開發(fā)表的論文四十篇,內容涉及清代歷史地圖編繪研究、清代古地圖與地理志書研究、清代政區(qū)沿革研究、清代邊疆地理研究四個方面。本書是關于清代政區(qū)地理研究
本書主要根據博物館臨摹復制工作特點,就以下幾個方面做了研究闡釋:一、博物館文物復制的目的和理念,手跡類文物的種類等;二、臨與摹的概念:古代關于臨摹問題的描述、臨與摹的特點、古代臨與摹的方法、摹寫與復制的關系等問題;三、合成效果法的內涵與特質:直接摹寫為主、做字為輔的合成效果法的具體內涵與特色、摹寫的方法與理念等;四、大
土地廣袤甘寧青地區(qū),無論是自然地理環(huán)境,還是人文習俗,都有別于近年來頗受中外史家青睞的華北平原和江南地區(qū)。從自然地形上說,它位于三大高原的結合部;從經濟地理上說,它位于農業(yè)區(qū)和牧業(yè)區(qū)的結合部;從民族分布上說,它位于漢族聚居區(qū)和游牧民族聚居區(qū)的結合部;從地緣政治上說,它位于邊疆地區(qū)和中原地區(qū)的結合部。通過商人的特質及其在
《吳越春秋》,漢趙曄著,主要記述春秋末期吳越二國之事。前五篇為吳事,起于吳太伯,迄于夫差;后五篇為越事,記越國自無余以至勾踐稱霸及其后人,注重吳越爭霸的史實。該書鈔撮古史,編年記事,記載較詳,頗可補《國語》《左傳》《史記》之不足。此次影印,以國家圖書館藏元大德十年紹興路儒學刻明修本為底本。
《越絕書》十五卷,漢袁康撰。該書內容以春秋末年至戰(zhàn)國初期吳越爭霸的歷史為主干,上溯夏禹,下迄兩漢,旁及諸侯列國,對這一歷史時期吳越地區(qū)的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歷法、語言等多有所涉及,被譽為“地方志鼻祖”。此次影印,以國家圖書館藏張佳胤雙柏堂刊本為底本,此書曾為雙鑒樓主傅增湘舊藏。
葉舒憲教授一生致力于比較文學、文學人類學、神話學研究,著作等身、碩果累累,以超前的學術理念和宏大的學術視野開創(chuàng)了文學人類學和神話學的中國學問!稖仄淙缬瘢喝~舒憲先生師友問學錄》是葉舒憲老師在四十余年的理論探索和研究中,和諸多師友之間交流溝通時,留下的內容豐富、感情真摯美好的信件文稿,字里行間無不彰顯了一個人文學者的文化
本書精選山東地區(qū)畫像石和碑刻藝術精粹三十余件,包括以武梁祠為代表的山東滕州、鄒城、沂南、臨沂等各地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以及《禮器碑》《乙瑛碑》《張遷碑》《張猛龍碑》等漢代知名碑刻作品。山東省是目前現(xiàn)存漢代畫像石最多、畫面內容最豐富的地區(qū),同時作為中國古代儒學中心,山東也是目前現(xiàn)存漢代碑刻數量最多的地區(qū),本書即全面展示了兩
本書所選用檔案全部來自江西省檔案館館藏,主要內容包括江西省政府、江西省動員委員會、江西省慰勞抗戰(zhàn)將士委員會、江西省各界民眾抗敵后援會等機構關于勞軍的組織宣傳、捐資捐物、書信慰勞及各界民眾抗敵等。所收錄檔案時間自1938年起至1944年止,共79件951頁。
本書精選了中國臺灣地區(qū)著名導演李安在1993年至2012年間接受的十九篇重要訪談。李安在國際上屢獲殊榮,得到了無數觀眾的認可和喜愛,取得了藝術和商業(yè)的雙豐收。其代表作包括《飲食男女》《臥虎藏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李安的電影富有詩意,常常展現(xiàn)親情等美好的情感,給人溫暖的感覺。本書記錄了李安與多位電影記者和影評人的深
《(光緒)余姚縣志》二十七卷,首末各一卷。扉頁有牌記“光緒廿五年秋九月刊成”字樣,書前有周炳麟序、邵友濂序以及孫德祖所撰凡例。卷一為疆域志,卷二為山川志,卷三為城池志,卷四為公廨志,卷五為風俗志,卷六為物產志,卷七為祥異志,卷八為水利,卷九為田賦,卷十為學校,卷十一為典祀,卷十二為兵制,卷十三為義舉,卷十四為古跡,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