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密宗在唐代開元年間由印度正式傳入中國,因玄宗到德宗皇帝的尊崇,迅速達到全盛階段,并由日僧空海傳至日本,稱作東密,成為日本佛教最重要的流派之一。而中土密宗經唐武宗滅佛后,逐漸衰落乃至不傳,近代乃由日本回傳中國。本書稿為唐代密宗高僧善無畏、金剛智、一行、不空與惠果的個人年譜和傳記的合編。年譜部分,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
書稿為華東師大方勇教授主編的學術輯刊,收錄近年有關字學研究的論文,能夠放映當前學界研究現(xiàn)狀。此為《諸子學刊》第二十九輯,共收入中國大陸、臺灣以及韓國等國家與地區(qū)研究學者的論文三十一篇。本輯主要圍繞“新子學”研究(三篇文章,展開得比較深入)、諸子各家思想研究(老子、莊子還是大頭,荀子、韓非子、管子以及嵇康阮籍的研究,都比
本書系統(tǒng)梳理了馬克思主義與實證主義的五次理論爭鋒,力圖全面展現(xiàn)“辯證與實證之爭”背后的歷史與理論圖景。第一,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建的新世界觀對孔德實證主義的超越與批判;第二,馬克思恩格斯晚年對杜林的“嚴密科學”世界觀與實證主義“決定論”思維的辯證批判;第三,列寧與盧卡奇從不同進路對實證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批判;第四,法蘭克福學
張履祥,生于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卒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字考夫,別號念芝,浙江嘉興府桐鄉(xiāng)縣人,學者稱楊園先生。張履祥,作為明清之際的“理學真儒”,他是清初“尊朱辟王”的先驅和“踐履篤實”的民間理學代表,在中國儒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第一,張履祥是明末清初“尊朱辟王”的先驅。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說
創(chuàng)新已然成為驅動社會前進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它不僅塑造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更是未來競爭中決定勝負的關鍵。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不僅僅是教授一門技能,更是點燃他們內心探索未知、勇于創(chuàng)造的火種。本書共四章,第一章走近創(chuàng)新,為讀者構建一個全面而深入的創(chuàng)新認知框架。第二章創(chuàng)新思維,聚焦于創(chuàng)新思維的核心要素。第三章創(chuàng)新思維方法,引導
“怎么跟孩子解釋專注力?”“孩子寫作業(yè)拖拖拉拉的,怎么辦?”“該不該讓孩子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面對孩子的不專心,除了“說”,你有更好的辦法么?提升孩子的專注力真的不能只是說說而已。孩子的專注力是可以通過有效的方法加以體驗和學習的。尤為重要的是,專注力是很生活化的一件事情,同時也可以讓學習變得更有效率。超人氣心理
《論確定性》是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手稿,是他在一生最后18個月中對知識和確實性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的結果,實際上是他這一時期哲學思考過程的記錄,讀起來就像是作者的思想獨白。每則筆記只是按日期把當時的思想記下來,前后順序并沒有照主題重新加以整理和安排。這是一位大思想家以全新的眼光探討知識和確實性這些最困難的認識論問題的思想
本書將阻礙我們生活的日常恐懼分為四類:對成長的恐懼,或難以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成年人;害怕堅持自己,也就是說,害怕定義自己,害怕定義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對行動的恐懼,難以構建生命意義;對分離的恐懼或難以信任情感關系。在這本極具啟發(fā)性的書中,作者幫助我們識別和理解那些囚禁我們的恐懼,為我們提供了解放和充實生活的工具。
創(chuàng)意思維基礎(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yè)精品系列教材、“互聯(lián)網+”新形態(tài)立體化教學資源特色教材)
幸福感是當今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在青少年學生心理問題日趨嚴重的背景下,促進學生的幸福顯得尤為迫切。本書回顧了學生幸福方面的研究,介紹了相關背景和理論基礎,學生幸福感的測量方法,以及與青少年主觀幸福感有關的因素。闡述了促進青少年幸福的以學生為中心的策略,介紹了跨文化和跨組織開展促進幸福項目的思考。本書既系統(tǒng)闡明了影響青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