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很難有真正絕對的原創(chuàng),藝術也只是某種“偷竊”,但是你知道怎么“偷”?又如何用嗎?如何擁有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意靈感?你不需要是個天才!秳(chuàng)意從哪里來》是一本教你如何去“偷取”靈感、創(chuàng)意的書,更教會你如何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找到自己的獨特聲音。"
一部全面的哲學審美論史。 哲學審美論是一種起源于18世紀德國的現(xiàn)代思潮,它包含兩個基本觀念:審美自律論和審美超越論。審美論問題緣于康德,初成于席勒、早期德國浪漫派和謝林,經由叔本華、尼采一直延伸到20世紀的海德格爾等。德國早期審美論觀念因王國維的闡發(fā)在漢語思想界立根,后經蔡元培、朱光潛、宗白華等人改造,成為20世紀中國
本書是解讀顏之推創(chuàng)作的《顏氏家訓》改寫本。編著者不但介紹了《顏氏家訓》的處世哲學和各種生動的事例,講述做人做事、修身治學的道理和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還將顏之推顛沛流離的一生和《顏氏家訓》融合起來,情景交融,如身臨其境,讓讀者可以從文中領略《顏氏家訓》這部中國文學史上治家寶典的魅力。
本書分為喪失的相關理論和臨床應用、夫妻和家庭中的喪失:理論和實踐兩部分。具體內容包括:精神分析視角下的喪失及其對夫妻和家庭的影響;聯(lián)結理論和客體關系理論:一種適用于憂郁癥夫妻的強化技術;評估和闡述夫妻功能中未完成的喪失問題等。
本書開創(chuàng)了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理論,被作者本人描述為“理解潛意識心理過程”的捷徑。該書引入了本我概念,描述了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是用于解析夢,引申到心理學,解讀人們的潛意識在夢中的表象。弗洛伊德進行分析的許多來源來自文學作品,該書更多的是一次文學分析的自覺嘗試,超過心理學研究的成分。書中作者聲稱他發(fā)現(xiàn)了三大真理:夢
本書是休謨將《人性論》第三部分改寫而成,是休謨關于道德思想的集中論述。由于《人性論》的出版并沒有在歐洲文化界產生多大反響,休謨在保持《人性論》第三部分基本觀點的前提下,刪除了大量晦澀的哲學術語,改用簡練順暢的文字,以《道德原理研究》再次出版,出版后在英國和歐洲廣為流行。本書明確地討論了倫理學的主要問題,以清晰、嚴謹?shù)男?/p>
本書是休謨的哲學代表作。休謨在書中闡述了他的基本哲學思想。提出了哲學史上的“休謨問題”,即“關于事實與實際存在的推理”問題,他認為人們之所以認為某些東西之間存在因果聯(lián)系,與其說是通過推理得出的結論,不如說是由于習慣。休謨藉由本書的撰寫,逐步執(zhí)行了如下的哲學改造計劃:從摒除自形上學預設出發(fā)的思辨哲學開始,接著承認與接受人
寶頂架香廟會(寶頂香會),2014年11月11日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寶頂香會始于南宋,興盛于元明,極盛于清代、民國,1949年至“文革”香客大減,改革開放后復又興起,至今不衰。寶頂香會以觀音菩薩為朝拜主神,以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前后四五十天為活動會期(今3-7天),每屆香會香客少則十多萬,多達四五十
《孟子》是儒家經典著作,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位列“四書”,在中國歷史上擁有毋庸置疑的影響力。“樊登讀書”創(chuàng)始人樊登博士,鉆研《孟子》多年,在本書中結合現(xiàn)代生活實際,從應用的角度,對《孟子》進行了詳細解讀。從修身養(yǎng)性,到價值判斷,從人性審視,到治國理政,樊登延續(xù)其講解經典著作“
《國學流變》實為一部中國學術思想簡史。研究著述過程辛苦,收獲卻是碩果累累。最大的收獲就是充分領略了中華文明的無限風光,深切感悟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本書共七章,內容包括:先秦諸子、漢朝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朝理學、明朝心學、清朝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