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鹖冠子看來,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君主,首先要效法天道,這一點與道家學派的立場一脈相承。但在對道的詮解方面,更為重視“天”的作用,這種“天道”即是“道”的詮釋方法,與原始道家“天法道”的觀點有所不同,卻與后世黃老道家一致。然二者又有不同。如果說后世黃老道家精研君人南面之術,是君權的合作者與服從者,那么,鹖冠子則是君權的反思
本書基于一種自覺的跨文化意識,運用跨文化方法,并以“彼岸”為特定主題,建構“跨文化宗教學”(cross-culturalreligiology)。全書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內容:首先,作者提出建構“跨文化宗教學”的基礎和方法。作者提出采用“宗教學”(religiology)一詞,以呼應由來已久的“宗教學自治”的呼聲,也即主
本書從語言和實踐結合的角度論述了維特根斯坦的數學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和重要意義。本書選擇從批判數學柏拉圖主義、數學命題、數的定義、數學語法、數學無限、數學矛盾、數學證明、數學基礎、數學實踐以及評論哥德爾不完全定理等視角出發(fā),系統(tǒng)地展示了維特根斯坦數學哲學的多維度、深層次的思想內涵。維特根斯坦并不主張一種正面的數學哲學理論
張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南宋初期學者、教育家,其思想豐富、精深,對其思想進行整理并系統(tǒng)呈現十分必要。《張栻學案》以學案的形式對張栻及其思想進行整理研究,以表彰其人。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張栻評傳,包括張栻傳略、家學、師承、交游、著述、思想等。下編則是張栻學術思想資料選編,主要從經學、
本文通過對晚明至清中期七位思想家女性觀的研究,系統(tǒng)地討論了這三百年來的解放女性思想。女性解放在近代中國并非完全的“舶來品”,西方男女平等思想傳入以前,中國社會已經有了接受與涵化這種觀念的思想土壤。第一章主要論述晚明至清中期解放女性思想的源頭、構成與時代分期。第二章主要論述了晚明李贄與清初唐甄的女性觀。李贄的女性觀以“天
模型是科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方法,本書主要圍繞兩個進路展開對科學中的模型的哲學討論:第一條進路是關于科學的語義模型研究;第二條進路是關于科學的表征模型研究。主要討論的問題包括:科學模型的主要類型是什么?科學理論結構的語義模型論進路是否有可能被新的進路(例如語用觀的進路,模型作為理論與實踐的中間環(huán)節(jié)的進路)所代替?“科學語
《清華西方哲學研究》(TsinghuaStudiesinWesternPhilosophy)以輯刊的形式每年出版兩輯(每年6月底出版夏季號、12月底出版冬季號),每輯30-40萬字,接受海內外學者在西方哲學各個學科領域內的歷史性或系統(tǒng)性研究的或以中西哲學會通為主題的高質量專題學術論文(10000-15000字,編輯許可
中國哲學傳統(tǒng)中存在著情感主義哲學,中國情感主義哲學的特質是情緣主義,先秦儒家是情緣主義的開創(chuàng)者。情緣主義認為情感具有本源性地位,但此“本源”不是本體,而是發(fā)揮優(yōu)先性開端作用和導向作用的機緣或淵源。情感為人的一切觀念活動及其實踐創(chuàng)造了機緣,發(fā)揮這樣作用的情感本源即情緣。隨著中國哲學本體論、宇宙論形態(tài)的發(fā)展,情緣主義的思想
有別于單線條的“人的解放”進路,本書把馬克思早期政治哲學的形成和發(fā)展劃分為自由主義、共和主義、哲學共產主義、科學共產主義四個階段。本書各章基于MEGA2文本,具體考察了馬克思《博士論文》時期的自由主義政治哲學、《萊茵報》時期的共和主義政治哲學、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到《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哲學共產主義政治哲學、從《德
畢業(yè)了擔心學歷貶值,要不要繼續(xù)考研考博?不得不跟自己討厭的人共事,該撕破臉皮還是憋氣窩火?每天努力干活兒,就因為不會討好領導,所以升職加薪總沒有我?上了一岸又一岸,卻發(fā)現想要的生活越來越遠,工作和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面對這些自我和世界的沖突,一味忍氣吞聲沒有任何用處,跟世界硬碰硬又會讓我們受傷。為什么在一個科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