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成書于明成化十二至十四年(1476-1478),共分十五輯,該選題博取眾家之長,采取編年史的體例,主要記述佛教在西藏的傳播歷史,尤其是對后弘期佛教的傳播、教派形成、傳承系統(tǒng)、各派名僧、寺院、經(jīng)典的記敘尤為翔實,清晰地勾勒出西藏地方各個時期的歷史和藏傳佛教各個教派、教法的傳承情況。
本選題是一部詳盡記錄和研究鄔金林寺歷史的專著。作者追溯了鄔金林寺的歷史起源,從最初的建立背景,到各個時期的擴建和修繕過程,詳細介紹了寺廟的發(fā)展脈絡。通過對歷史文獻的梳理和考古發(fā)現(xiàn)的解讀,為讀者呈現(xiàn)了一個生動的鄔金林寺歷史畫卷。對研究倉央嘉措文化、研究門隅古往今來的歷史由來以及了解當時藏南的風土人情、社會面貌等提供了豐富
《職業(yè)核心素養(yǎng)訓練》教材選取了職業(yè)規(guī)劃、職業(yè)道德、團隊協(xié)作意識、職業(yè)溝通、情緒管理、時間管理、職場禮儀培養(yǎng)七個方面的內(nèi)容,采用項目化結構,編寫了開啟職業(yè)人生、培養(yǎng)職業(yè)道德、樹立協(xié)作意識、提升溝通能力、學會情緒管理、強化時間管理、掌握職場禮儀七個項目。每個任務的內(nèi)容框架包括以任務情境、任務分析、知識鏈接、任務反饋、案例分
《精神現(xiàn)象學》是黑格爾最受關注的哲學著作,代表了黑格爾哲學觀點和方法論原則的綱領性巨著,也被其描述為“對知識形成的闡述”。在書中,黑格爾發(fā)展了他的辯證法、絕對唯心主義、倫理生活和揚棄的概念。該書包括序言、導論,以及六個主要部分:意識、自我意識、理性、精神、宗教和絕對知識。本書標志著伊曼紐爾·康德之后德國唯心論的重大發(fā)展
《實踐理性批判》是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創(chuàng)作的哲學著作,該書首次出版于1788年,是康德的哲學巨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第一部是1781年出版的《純粹理性批判》,第三部是1790年出版的《判斷力批判》。本書是是康德道德哲學思想的核心部分。書中從自由意志開始,討論了至善的問題,并給出了道德律令的形式和普遍化標準。該書的重要
《人是機器》是法國著名機械唯物論者拉·梅特里的代表作品,作者在自然觀、認識論、社會歷史觀、無神論和倫理學等許多方面還提出一系列后來為其他法國唯物主義者進一步發(fā)展了的思想。它是18世紀法國第一部以公開的無神論形式出現(xiàn)的系統(tǒng)的機械唯物主義著作。拉美特里根據(jù)大量醫(yī)學、解剖學和生理學的科學材料,證明人的心靈狀況決定于人的機體狀
《人性論》是英國著名哲學家休謨(1711—1776)的代表作。休謨在這部著作中,以人性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知性、情感與道德三個部分的考察與分析,建立了其認識論與倫理學,并希望通過這種探究在精神科學領域構筑一個完整的體系。休謨認為一切科學對于人性或多或少地有些關系。如果人們徹底認識了人性的范圍和能力,我們在這些科學中將會取
本篇對話的副標題是“或論快樂”,按照對話風格分類的話,《菲勒玻斯》屬于“倫理性的”。本篇對話中的主要人物是蘇格拉底和一位年輕人普洛塔爾科斯,他和一些朋友一道來看蘇格拉底。這些朋友中有一位叫菲勒玻斯,他與蘇格拉底討論智慧與快樂哪一種善比較大,蘇格拉底認為智慧這種善比較大,而菲勒玻斯認為快樂這種善比較大。對話展開以后,菲勒
《哲學研究》是體現(xiàn)維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重要著作,在其生前并未出版,但其中思想極大地影響了二十世紀西方主流哲學,特別是日常語言學派。全書包括兩個主體部分,以札記的形式構成,其論述大致圍繞語言活動進行。維特根斯坦認為,不可能存在理想的語言,他強調(diào)語言的實際運用,將語言的意義看作語言的使用,以“語言游戲”、“家族相似”、“生
恩斯特·馬赫(ErnstMach,1838年-1916年),奧地利物理學家、科學哲學家、心理學家。本書為馬赫主義哲學的代表作之一。在本書中,恩斯特·馬赫詳細闡述了他的實證主義“反形而上學”立場,以及在心物關系問題上的現(xiàn)象主義觀點,其觀點與維也納學派哲學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恩斯特·馬赫深信,整個科學的基礎,尤其是物理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