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學思想史韓國卷》共分為四編。第一編是教學傳來之時代,第二編是禪道蔚興之時代,第三編是闡教并立之時代,第四編是闡教衰頹之時代,系統(tǒng)地敘述了佛教通過中國流入朝鮮后從三國時期起一千五百年的發(fā)展史。作者以歷史為經(jīng),以人物、宗派為緯,其中特別著墨于禪宗的發(fā)展演變,敘述了朝鮮禪師的學術背景、宗派淵源、寺院、著作等,同時對朝鮮儒
全書分為七章。第一章重點討論為什么叫《論語》,《論語》的“論”字為什么讀lún,以及《論語》的編撰和流傳的過程。第二章討論與《論語》的閱讀和理解有關的五個方面的問題,分別是:一、版本、校勘;二、分章;三、句讀;四、詞語的理解;五、句子的理解。第三章從《論語》中有關的章節(jié)來討論孔子當時的一些大事以及孔子的態(tài)度。第四章到第
本書是一本實用心理學著作,共分為六章,包括心理學是什么;心理學在情緒上的反應;心理學效應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踐;心理學效應在人際關系的實踐;生活常見現(xiàn)象背后的心理學現(xiàn)象;提升個人認知方面的心理學效應。作者以多種心理效應來洞悉人的共同心理特點,幫助讀者在生活工作多個方面能夠跳出心理陷阱,找到更好的自己。書中設置了兩個人物:小
弘一法師的后半生,淡泊無求,清心寡欲,以一顆沒有功利的心生活著。許多文人逸士,都在傳頌他的傳奇故事,并不僅僅是因為他達到了非凡的境界,是因為他一生歷盡了人間的悲喜,領悟了人生浮沉之間的哲學道理。如果你想要探尋生而為人的意義,不妨翻開此書,細細讀來。且看大師在古寺佛燈下,清清冷冷普渡眾生;去聽他在眾生門前,平平和和正見修
本書中運用大量自己創(chuàng)作的五言及七言舊體詩,詮釋被譽為“世界最早智慧寶典”的《易經(jīng)》。以百姓喜聞樂見的詩歌化譯中華經(jīng)典,是鮮有人涉足的大膽嘗試。作者本著“大道至簡”的精神,將《周易》原文以及《易傳》的象辭、彖辭演繹成詩,再從義理和象數(shù)、命理入手,深入淺出地詮釋每一卦、每一爻的含義。詩句力求淺白、通俗、押韻,瑯瑯上口,易誦
本書緊扣心理學考試大綱編寫,但不拘泥于大綱,根據(jù)考研心理學涉及的7個科目,參考48本中外教材,結(jié)合歷年統(tǒng)考真題、主流自命題學校真題,梳理了心理學考研中的重要知識點,歸納出最貼近考試大綱的知識體系。在結(jié)構(gòu)上,本書的每一章包含“知識結(jié)構(gòu)簡圖”“知識精講”和“小貼士”三大模塊。在每一章開始呈現(xiàn)“知識結(jié)構(gòu)框架圖”,并在圖中標示
本書是教師教育系列教材之一。全書共分為三編。第一編為心理與發(fā)展,包括緒論、人的信息加工、人的情感意志、個性心理。第二編為教育與教學心理,包括學習理論、學習動機、學習遷移、學習策略、知識和技能學習、問題解決與創(chuàng)造性、態(tài)度與品德。第三編為心理健康與教師心理,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心理。本書旨在幫助師范生掌握必要的教育心理學
社會心理應激與壓力無處不在,但當前應激研究可能存在消極認知偏差及應激原進化機制適應不良問題,在當前時代境遇下,無論從觀念上還是社會適應上都需要重新審視應激的概念及其作用。本研究以系統(tǒng)論和唯物辯證法為方法論指引,遵循多方法、多角度論證的研究思路,對正、負向社會心理應激的效應、影響因素及其神經(jīng)基礎進行了層層遞進的探討,著重
中國的神祇上自玉皇大帝,下至水火雷電、魚龍百蟲,不僅數(shù)量龐大,而且隨著地域、時間的變化,往往倏生倏滅,忽小忽大,諸神之間的關系、統(tǒng)屬也變得極不穩(wěn)定,此起彼落,你上我下。有鑒于此,本書作者著名民俗專家欒保群梳理典籍,對民間信仰中的各種神祇分門別類,排座次,立尊卑,使混亂的民間眾神各歸本位。
本書是作者在心理學理論研究方面的文章薈萃,包括四編:第一編是心理學史篇,匯集了他從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在中國心理學史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二編是認知篇,匯集了部分關于認知的理論文章;第三編是語言篇,匯集了2016年以來心理語言學方面的理論文章;第四編是民族文化篇,匯集了他關于民族心理學方面的理論文章。閱讀本書,既可以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