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文化是日本國家軟實力的重要代名詞,工匠文化的核心——工匠精神是在討論日本民族精神中經(jīng)常涉及的話題,但學界對其思想淵源與確立標志的深入剖析較少。當前,日本對工匠文化的敘事已成為關乎地方和民族認同、促進申遺、構建“技術立國”形象的重要事業(yè)。本書從社會史研究的視野,按照歷史發(fā)展的時間順序,首先敘述了日本工匠文化的淵源特別
該書稿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圣經(jīng)詮釋的歷史與方法”,該課題已結項。書稿共14章,貫穿了2000多年的圣經(jīng)詮釋歷史,涵蓋了各種圣經(jīng)詮釋方法,對各個時期的圣經(jīng)研究方法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包括:早期的猶太釋經(jīng)、早期基督教教父論《舊約》(2-5世紀)、晚古時代的圣經(jīng)詮釋(6-10世紀)、中世紀的猶太釋經(jīng)、中世紀基
本書主要考察了春秋時代世族的出行狀況與文化活動之間的互動關系,揭示了其對春秋時代思想文化格局轉型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笆雷濉笔谴呵飼r代文化的引領者與傳播者,更是文化的變革者。在這個思想文化變革的大時代,身兼多個身份的世族成員出于外交禮儀動、動蕩避難、個人家事等方面的需要普遍走了出去。他們的出行中遵循著特殊的禮儀制度,形成了
《中國美學研究》學術內(nèi)容豐富,涉及美學與藝術理論研究領域一系列重大問題,包含中國古典美學、藝術美學、西方美學、當代美學等板塊!吨袊缹W研究》第22輯既有對中國傳統(tǒng)山水、園林、詩畫甚至出土文物審美模式的研究,又有關于康德、斯特拉霍夫及英國馬克思主義美學家的美學理論之沉思以及對先鋒藝術、新類型公共藝術、“美的回歸”思潮、
本書是國內(nèi)唯一以批判性思維理論研究和教學經(jīng)驗交流為宗旨的正式出版物,它發(fā)表具有前沿性、有教育實踐價值的研究和教學成果,具有學術的嚴謹性和實踐的指導性雙重價值。因此,它提高中國的批判性思維研究和教學水平,促進人才培養(yǎng),推進思維教育的深度和廣度。
本書通過考察朱光潛在1949年到1966年間的美學譯介活動,探討他在這一期間如何通過翻譯、引進和詮釋外部美學資源,來厘清自己新中國成立前的美學思想,幫助建設新中國的美學學科,建立起自己新的實踐美學理論,以及建構一種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美學。
本書以王廷相氣論思想個案為中心,試圖通過此個案研究指出,王廷相儒者身份及其問題意識在于追求“道真”,其氣論思想的特色在于元氣論及其氣種說。與此同時,他通過對程朱理學的批判闡發(fā)了一些獨特的觀點,建構了明代儒學的某些新面向。更重要的是,王廷相氣論思想與明清儒學及其氣論發(fā)展有著重要關聯(lián)。由此,氣論與儒學的交互構成理解王廷相氣
本書從康德的哲學目的出發(fā),面向他的整個哲學體系來進行研究。首先,確定康德對理性的界定和劃分;然后,在理性的三大運用領域劃分出理論理性、實踐理性和判斷力,再分別分析各個不同領域之下理性又可以進行哪些層級的劃分,并找出與其相應的多種理性運用,再分析其內(nèi)在聯(lián)系,探究其關于理性運用的基本思想并分析其實踐價值。由于康德的理性運用
本書《戴震二百年誕辰紀念文匯》,收錄1923—1924年戴震二百年誕辰紀念活動期間相關的戴學研究文章,大部分刊于《晨報副鐫》,兼收1924年晨報社出版的《戴東原二百年生日紀念論文集》中部分文章,共計19篇。系統(tǒng)探討戴震的論理學、哲學、心理學、數(shù)學、天文學等思想及其中淵源。整理者對相關材料進行匯編、整理、校對,最大程度還
本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第一章,導論。第二章,當代大學生自我認同問題基本理論分析。第三章,當代大學生自我認同問題的實證研究。第四章,當代大學生自我認同面臨的問題與原因探析。第五章,當代大學生自我認同的引導策略。大學生自我認同問題的凸顯呼喚大學教育要重視大學生自我認同問題。第六章,結語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