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分為三輯,精選香港《弘道》1-80期論文,內(nèi)容涉及道家的發(fā)展歷史、人物活動、宗派分衍、經(jīng)籍文書、哲學思想、神仙觀念、養(yǎng)生修煉、齋醮儀式,以及道家與中國文化、道教在海外傳播、道學文化的未來等各個方面。
本書的作者吳通先生,從碑刻、石窟、佛塔等多種類型的考古文物資料入手,結合相關文獻記載,對明代韓王扶持佛教、道教發(fā)展進行了客觀、全面的考察。本書對于韓王的系統(tǒng)研究,不僅可以補充相關研究的缺失,完善對明代宗藩研究的體系,而且有益于西北區(qū)域史研究及明史研究。
本書主要圍繞“靈隱寺與中國近代佛教”,以及“靈隱中興祖師具德弘禮”兩大主題進行研究和探討,共收集論文40余篇,希望以祖師精神為紐帶,推動佛教界、學術界從生平、思想、貢獻、影響等各方面深入研究靈隱寺祖師大德,以彰顯他們的功德與悲智愿行,旨在促進靈隱文化在理論框架、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深化與創(chuàng)新,從而更加全面深刻地挖掘靈隱文化
石頭宗上承六祖之遺緒、下啟三家之宗風,在中國禪宗史和中國哲學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本書以石頭宗的歷史發(fā)展進程為經(jīng)、以石頭宗的禪法思想特質(zhì)為緯,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了石頭宗何以能從中唐以前默默無聞的邊緣宗派、發(fā)展為入宋之后堪與洪州宗比肩的主流宗派這一中國禪宗史上的大問題。通過關聯(lián)安史之亂、會昌法難、藩鎮(zhèn)割據(jù)、唐末農(nóng)民起義及五代地方
本書的內(nèi)容是實用的、落地的、有指導意義的。全書共分成四個部分、15章,這四個部分為編寫介紹、干預流程、演練指南和工具包。災后心理危機干預操作流程的情景演練式培訓既可以整套使用,也可以抽取各類別的操作流程綜合使用,為之后的推廣和完善災后心理危機干預操作流程情景演練式培訓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又是著名的禮儀之邦,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孝的思想及孝文化構成了其中的精華,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千年歷史與精神文明。孝為五教之首,是構建人與人和諧關系的重要因素,在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增多,對孝文化的思考與研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本書匯集了古代27家(篇)有關孝的思想論
哲學家眼中的《莊子》 一、當今著名哲學家,臺灣大學著名教授,研究傳統(tǒng)經(jīng)典50年,以解讀《莊子》為人生一大樂事。 二、傅教授以中西哲學比較視野重新解讀《莊子》,以哲學思辨為重點,遵循澄清概念,設定判準,建構系統(tǒng)的哲學原則,對書中的關鍵概念及價值判斷均做出清楚說明,重建莊子的哲學體系。 三、《莊子》作為天下第一奇書向稱難讀
本書作者卡拉·麥克拉倫作為共情研究先驅(qū)、共情療法創(chuàng)始人,將自己多年臨床經(jīng)驗進行分析整合,并結合其他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對情緒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旨在幫助讀者正確認識情緒——情緒沒有好壞,無分主次;深入了解情緒——情緒只是工具,作用不同。通過本書介紹的四位一體模型,運用5種共情技能,解讀16種常見情緒,我們或許可以真正擁
人類為何失去了永恒?古代近東地區(qū)的國王們?nèi)绾瓮ㄟ^書信的表面之意表達深層權力意圖?……本書作者充分分析了古代近東地區(qū)的相關文獻資料,從神話與政治的闡釋入手,借用文學、人類學的方法回答了這些問題,給古代近東的歷史編撰帶來了全新的啟發(fā),并有效地彌合了文學與歷史學科之間研究目的的對立。
《神話的哲學思考》包含關于哲學與神話關系研究的十篇杰出論文。與普遍的對神話的誤解相反,這些論文深入探索理性、想象和講故事的關系,以此來追蹤神話對人類信仰、起源和潛在未來的影響。本書認為,神話存在與人類日常經(jīng)驗之中,神話中兼有想象、敘事與真實的內(nèi)容,神話中隱含著人類創(chuàng)造力及其再造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