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四書學是以儒家典籍為文本對人的一種解讀,目的在于探究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必然之故以及人之所當然之則。可以說,朱熹四書學實際就是人學(就人自身而言)、政治學(就人與社會而言)、倫理學(就人與人而言)的結合體。朱熹對哲學的涉足源于幼年時期潛移默化地理學熏陶,對哲學的探究則是源于對儒學精神血脈之所在的為己之學的探求。而為
本書從南宋時期以畢生精力思考詩歌審美、思考韻味問題的體制外美學家嚴羽切入,把他作為打開宋韻審美思想的一把鑰匙,從其審美思想中挖掘出一個閃耀著宋韻文化光焰的完整精神世界。全書分為八章,對宋韻中的生命之問與時代精神嚴羽及其審美思想宋韻審美的結構以禪喻詩:別樣的宋韻審美氣象:雄渾與清空韻味之思:妙悟與涵泳韻的自覺宋韻重光:從
本書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前院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齊勇教授感懷恩師蕭萐父之作。 蕭萐父(19242008)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和哲學史家,珞珈學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學養(yǎng)深厚,堂廡甚廣,風骨嶙峋,潔身自好,具有傳統(tǒng)文人的氣質(zhì)。他繼承侯外廬先生的明清之際早期啟蒙學說,踵事增華,創(chuàng)造轉化,在明末清初哲學思想史特別是王船山的研
本書旨在系統(tǒng)澄清阿多爾諾的否定的道德哲學,圍繞核心概念,整合散落在阿多爾諾諸多著作中有關道德哲學的論述,以反體系的星叢式整合,重構阿多爾諾的道德哲學思想。阿多爾諾的道德哲學與他的認識論批判、社會批判、政治批判思想密切相關,本書考察相關問題,以拓寬對其道德哲學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批判理論的脈絡中,而是將其置于整個思想史,從
虛無主義從何而來?我們?nèi)绾螖[脫虛無主義? 尼采宣稱是上帝之死和人的衰弱導致虛無主義就站在門口。因此,只有加強人的意志,把人改造成超人才能擺脫虛無主義。吉萊斯皮則認為,尼采誤解了虛無主義,并誤導了后來關于虛無主義的幾乎所有思想。所以,本書沿著尼采之前的虛無主義發(fā)展路徑,追根探源,直至揭示出一個與尼采所想完全不同的虛無主義
本書是倉修良文集的第5卷,包括《章學誠和〈文史通義〉》和《章學誠評傳》(與倉曉梅合著)兩部分!墩聦W誠和〈文史通義》主要論述了章學城編著《文史通義》的背景、目的、內(nèi)容、版本、史學思想等,重點論述了其史學思想。盡管其代表作《文史通義》在去世前未能修完,但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卻實現(xiàn)了。在《文史通義》中,他提出史學理論上一系列的
《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并列儒家經(jīng)典四書,是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元典!睹献娱_講》是鮑鵬山教授繼《論語導讀》《大學中庸導讀》《道德經(jīng)導讀》之后,出版的又一部對傳統(tǒng)經(jīng)典做現(xiàn)代解讀的新著。開篇《導言》,論述孟子思想中的中國文化重大命題及其邏輯關聯(lián);全本十四卷,每卷由原文、今譯、注釋、開講四個部分組成:原文精校,今譯
宗白華是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 本書收入宗白華談美學和中西藝術的代表作品33篇,包括《美學的散步》《中國書法里的美學思想》《中西畫法所表現(xiàn)的空間意識》《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等。內(nèi)容涵蓋書法、繪畫、雕塑、建筑、園林、戲劇、音樂、舞蹈、詩歌等藝術門類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哲學類學術專著。尼采政治哲學的哲學基礎是以柏拉圖主義為參照的。尼采的哲學批判、道德譜系學批判、道德心理批判和文化政治批判,最終都指向一個根本性的政治哲學問題,即在一個虛無主義全面降臨的時代中,如何才能克服虛無主義。基于此種認知,本書深刻地反思了尼采的貴族激進主義的文化政治觀念的問題和限度
本書以韓非子政治哲學為主題,以天、性、心、情、欲等觀念為中心,系統(tǒng)闡述了韓非子政治哲學的根基;以法、勢、術為重點,建構了韓非子政治哲學的體系架構。全書分為七章,涉及韓非子政治哲學的時代背景及其哲學問題、思想淵源及其哲學特質(zhì),韓非子政治哲學的理論根基,韓非子政治哲學體系之建立與其實際之發(fā)用,韓非子政治哲學之檢討與評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