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四編:第一編是關于哲學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特征的斷想;第二編是關于哲學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一些基本觀點的斷想;第三編是作者一些著作的序言或后記;第四編是讀書札記。
本書將奧古斯丁情感思想置于歐洲古典學向中世紀哲學視閾轉(zhuǎn)型的背景中予以探討,關注奧古斯丁與古典哲學諸流派間的內(nèi)在思想關聯(lián)以及宗教人類學語境的情學價值重構,旨于對奧古斯丁的情感心理學作以系統(tǒng)整理與研究。通過拉丁文與希臘文原始文獻的梳理,作者深入古代哲學流派、教父傳統(tǒng)以及奧古斯丁關于情感現(xiàn)象及本質(zhì)問題的闡述,從“走出古典哲學
本書共計4章,分別探討顧炎武的生平事跡、《日知錄》的版本、《日知錄》的文本和批注、顧炎武與《日知錄》的學術影響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并進一步說明《日知錄》作為儒家經(jīng)典的詮釋及其對清代經(jīng)學的影響,考察《日知錄》一書在明清鼎革背景下的接受史和變遷史。本書在廣泛吸收前人和時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日知錄》的版本、文本、點校、注釋、
本書圍繞王陽明的主要生平事跡及其思想演變過程展開,寫作過程嚴格以史料為基本依據(jù),并合理借鑒前人的相關研究成果,探究王陽明思想變化的內(nèi)在動因和脈絡。主要圍繞“心即理”“知行合一”“事上磨練”“致良知”“四句教”等幾個心學核心命題展開,詳細解讀了陽明心學的內(nèi)在邏輯和主要精髓。通過研究,指明“成圣”是解讀王陽明思想的關鍵線索
本書全面梳理理學官方化與宋季詩文嬗變的關系,討論理學影響下的宋季詩學、宋季文學尤其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變化,探究文學新質(zhì)產(chǎn)生的內(nèi)外在原因,分析宋季文學大家缺席、中小作家騰喧齊鳴語境下文化下移、文學重心轉(zhuǎn)移對后世文學的影響,展現(xiàn)出了一幅理學審美化和宋季文學義理化的新圖卷,并針對理學對晚宋文選嬗變所起的作用展開探索研究,對宋季文人
本書屬典籍整理類著作,共二十卷,是對《周易》經(jīng)、傳全文的注釋。作者尚秉和先生為晚清至民國時期著名易學家,繼承了易經(jīng)研究象數(shù)學的傳統(tǒng),重在以象釋《易》。本書把古人常用的重要卦象從繁多的典籍中篩選出來,并加以厘訂,以便于學者使用時有所遵循。通過對卦象歸納整理
《應用倫理研究》為西南大學道德哲學與應用倫理研究中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應用倫理研究中心合辦的學術集刊。該集刊前身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應用倫理研究中心的《中國應用倫理學》。該集刊致力于推進道德哲學基礎、中國道德哲學、外國道德哲學、應用倫理學研究和特色倫理話題的研究。本書第5輯,有五個欄目:倫理學基礎理論、中國倫理思想、西方倫理
本書在佛教中國化的大背景下,以方法論為視角,以辯證思維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僧肇“中道思維”與“即體即用”思維的形成進路、理論形態(tài)與核心特征,研究僧肇對般若中觀學辯證思維、中國古代哲學辯證思維融合轉(zhuǎn)換的原因、路徑與內(nèi)容,揭示佛教中國化的某些理論特點以及僧肇辯證思維對佛教中國化的影響。
易學哲學思想、審美觀念對中國詩學的影響也淵源有自,關乎根本,而為數(shù)不少的在中國詩歌史變革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詩人也精通易學,并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其運用到理論總結、創(chuàng)作實踐,以及文學批評中。本書以易學家兼詩論家為研究對象,探究其易學思想,討論其易學思想對其詩學理論之影響,尋求詩學之理性邏輯和審美方法。在研究維度上,以探討易學觀
《德國哲學》是由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湖北省哲學史學會聯(lián)合主辦的專門研究德國哲學及相關問題的學術集刊!兜聡軐W》首任主編為張世英先生,洪謙先生、賀麟先生和熊偉先生為顧問,現(xiàn)任主編為鄧曉芒、舒紅躍。本輯為總第41輯,分為5個專題,從康德對本體論證明的反駁、康德對先驗自有可能性的證明、主觀邏輯在整個黑格爾思辨哲學中的地位等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