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收《近思錄》三種。1.(宋)朱熹、呂祖謙編《近思錄(呂氏家塾讀本)》。呂留良是明清之際的著名理學家,此本?本珜彛瑳]有脫衍之文,內容也比通行《近思錄》豐富。2.(宋)無名氏編《文場資用分門近思錄》。此書為當時的舉業(yè)讀物。本次整理以臺北“中央圖書館”所藏南宋刻本為底本。3.(宋)葉采集解,(明)周公恕類次《分類經進
本書詳盡介紹了作者原創(chuàng)的心理投射工具——東方真我圖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東方真我圖基于心理投射的原理,經過巧妙設計,融合了豐富的本土化生活場景、傳統(tǒng)文化元素,能更好地觸及華人的生活記憶,快速觸發(fā)華人的潛意識。東方真我圖包含144張東真圖、144張東真字、90張人像圖、66個療愈方子等,它們將構成無數種排列組合,能夠讓你與內
在故事中,有四種基本人物:受害者——感覺自己已無路可走;施害者——讓他人受損;英雄——直面挑戰(zhàn),做出改變;導師——幫助英雄的人;在讀故事或者看電影的過程中,我們會同情受害者,為英雄歡呼,憎恨施害者,尊敬導師,F(xiàn)實也是如此,如果我們扮演受害者的角色,那注定要失敗。而如果我們扮演英雄或者導師的角色,我們的生命將欣欣向榮。困
決策與判斷是人的思維活動,它不是建立在數學和邏輯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人的感情、理念和經驗基礎之上。即使是最聰明的管理者也有可能做出差強人意的決定,那些故障程式會使某些符合自己當時觀點、思維模式和期待的信息跳出來,它們會左右我們最后的決定,從而大大增加決策失敗的風險。本書試圖徹底揭開那些不容置疑的且影響我們決策能力的謬見
本書是對古代西方(希臘等歐洲)哲學、印度哲學、中國哲學的比較研究,對古代中西印哲學史上一系列基礎性的思想概念和理論范疇,進行了梳理和對比分析。作者通過剖析古代印度、中國、西方哲學思想中最基本且具代表性的思想觀念和理論范疇,全面展示了三大哲學傳統(tǒng)在各個哲學領域的豐富內容,并由此分析了三大傳統(tǒng)在同一哲學主題下的相同處與不同
《哲學問題》是著名哲學家羅素在1912年出版的一部普及性哲學作品。該書在20世紀上半葉的歐美學界非常流行,引導了當時人們對于哲學學科的基礎認知。書中所討論的主要議題,當前哲學界依然在熱烈討論,包括存在物問題、摹狀詞理論、親知知識概念、知識與信念的關系等,尤其是對于哲學價值的討論,被視為圭端臬正。羅素認為,哲學沉思可以讓
本書立足史料,時間線貫穿幼年至晚年,從王陽明的生活及各種經歷如游歷、應試、講學、貶謫、剿匪、平逆等方面,清晰描述了王陽明的一生。
《中世紀哲學:從波愛修斯到庫薩的尼古拉》中世紀哲學包括在大約一千年的時間里人們借助數種語言進行的思考。本書將探討不同文明圈在中世紀的哲學發(fā)展進程,并且如實記錄各項主題的碎片化狀態(tài)。本書在把握相關主題時,盡量避免從理論角度評判,而是側重純客觀的歷史陳述;同時盡量避免將中世紀描繪成一個充滿教條主義的時代。
在本書中,知名作家霧滿攔江憑借自己多年的社會經驗,對個人成長、人性洞察、處世智慧和思維升級等年輕人關心的話題,一一做出生動有趣而不乏深刻的分析。希望能為年輕人多提供一些觀察社會的視角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他們養(yǎng)成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開啟全新思維,對世界祛魅,讓內心自洽,最終成為一個快樂而簡單的人。
《文明及其不滿》最初出版于1930年,在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與政局動蕩的情勢下,弗洛伊德探討了人類文明的本質與現(xiàn)代人的精神狀態(tài),并進一步反思:高度發(fā)展的文明,為什么無法給人類帶來幸福? 弗洛伊德認為,文明的歷史,就是壓抑本能的歷史。文明的進步,建立在壓抑人類的欲望與需求之上,社會規(guī)范與道德約束,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個人的自